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要闻 / 乌鲁木齐要闻

2025

08/13

10:51

来源:

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/新疆网

字体:【
访问量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减负促实干 赋能强基层——乌鲁木齐市贯彻落实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实录

新疆网讯(记者盖煜)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。乌鲁木齐市深入贯彻落实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规定》),以系统思维破解形式主义顽瘴痼疾,通过以上率下强引领、靶向施治破桎梏、改革创新提质效、常抓不懈固长效,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中解脱,将更多精力投入为民办实事中,基层减负工作呈现出有形有感有效的生动局面。

以上率下:高位推动筑牢减负根基

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从来不是基层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自上而下的协同作战。

《若干规定》印发后,乌鲁木齐市委带头传达学习,将贯彻好、执行好《若干规定》作为全市上下抓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工作,与全面深化改革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一体推进部署,形成“市委带头、常委示范、全市联动”的工作格局。市委主要领导既当“指挥员”又做“排头兵”,多次深入基层调研,倾听干部心声,为全市基层减负工作精准把脉。

这种以上率下的担当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市委常委(扩大)会议根据议题分阶段确定列席单位,让“无关人员”从陪会中解放;市级层面专项工作机制发挥“指挥部”作用,每季度调度进展,推动“服务基层、赋能一线”成为广泛共识。

另外,水磨沟区新民路街道集中清理移除重复、过时、非必要的内、外部挂牌356块,对保留的挂牌统一设计样式、规范悬挂位置,确保字体清晰、标识醒目;高新区(新市区)承接基层报表“只报一次”试点,积极运用deepseek等AI技术升级“智高新”平台,促进数据资源多方共享。

从市级机关到区县部门,“一级做给一级看、一级带着一级干”的氛围愈发浓厚,为基层减负工作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靶向施治:精准发力破解基层痛点

“以前每天收文12至16件,现在只有1到2件,终于能腾出手来走访群众了。”天山区碱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王永革的感慨,道出了基层干部对“文山会海”的无奈与减负后的轻松。

乌鲁木齐市以“靶向治疗”思维,直击文件多、会议繁、检查频、指尖累等痛点,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束缚中“松绑”。

文风会风的转变最为直观。全市明确了公文管理“十不得”要求,全面叫停白头文件、不规范的函头文件,基层监测点收文数量同比降幅超70%。

达坂城区制定《办公室业务工作文件汇编》,没有确切依据、实质内容、照搬照抄上级文件,或缺乏执行条件的,坚决不予发文;沙依巴克区加强会议统筹,做到“能少则少,能并则并、能短则短”,实现多会合一、开短会,严格控制会议频次和时长。平顶山街道党建办主任王潇潇从“每周泡会”变为专注商户联盟建设。

文件会议做“减法”,换来的是基层服务的“加法”。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闸滩村干部变问题找上门为主动找问题,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就能解决;米东区铁厂沟镇铁厂沟西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杨梅岩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,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更近了。

督查考核也告别“唯台账论英雄”。全市将面向区县的考核指标从1900余项压减至170项,明确“不看笔记看实绩、不查台账查口碑”。天山区团结路街道后泉路社区用“积分工作法”替代繁琐考核,社区干部布海力且木·艾孜孜通过清运垃圾、铺防滑毯等实事积累积分,工作干劲更足。

“指尖上的负担”同样得到缓解。全面清理整合政务应用程序、新媒体账号、工作群组,一体推进取消不合理的签到打卡、关注点赞、待命回复、截图留痕等做法后,基层干部手机“叮叮当当”的提示音和盯群、“爬楼”、回复“收到”的情况大幅减少,完成了从“群里吼”到“实地走”的作风转变。

正如市第126中学减少了校内不必要的会议,取消了教师周末和节假日到校值班制度,不再强行要求教师们摘抄笔记,鼓励教师从多渠道学习,更加注重学习的多元化和广泛性,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。

改革先行:破旧立新激活基层动能

基层减负不是“减责任”,而是通过理顺权责、赋能增效,让“小马拉大车”变为“强马驾轻车”。乌鲁木齐市以改革思维破解体制机制障碍,在“减”与“加”的辩证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。

“减法”直指权责失衡。全市清理乡镇(街道)不应承担的事项64项,延伸到村(社区)60项,取消不合理证明事项11项。沙依巴克区西山街道永平巷社区将门外悬挂的12块牌子精简至5块,摘除的不仅是物理标牌,更是不该由社区承担的职能。

目前,全市已清理内外部挂牌1.6万余块、整改挂牌问题196个。通过减事项、减证明、减机制、减牌子,进一步厘清了部门和基层的权责边界。同时,进一步向区县下放人财物等管理事项,构建起责权利相统一、人事财相匹配的管理体制,让基层有权办事、有人干事。

“加法”重在赋能提效。高新区(新市区)“智高新”平台让长春中路街道天津路社区全科社工李娟娟从汇总表格中解放,社保催缴实现“一键发送”;市12345热线借助AI技术,话务员日均处理量从60件增至85件,群众满意率达96.5%;“19365”集成政务服务改革让更多事项列入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高龄补贴“免申即享”等9项措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;基层干部队伍也得到强化,300余名借调县乡干部返岗,让更多基层干部投入到为群众解忧纾困办实事上来。

常抓不懈:建章立制巩固减负成果

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、反复性,整治不能“一阵风”,必须靠制度管长远、固根本。乌鲁木齐市构建“指挥有力、反馈畅通、监督严密”的长效机制,让减负成果真正惠及基层。

组织体系持续强化。市区两级全覆盖建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,分管领导亲自抓,成员单位各负其责,形成了协调一致、凝心聚力抓减负的工作体系。

市委社会工作部常态化监督挂牌清理,防止“牌满为患”反弹;米东区永祥街街道优化值班带班制度,让干部腾出时间精力走街入户。从市级统筹到基层落实,一张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责任网已然织就。

反馈渠道更加畅通。通过公开征集、网上巡查、基层观察点直报等方式,广泛倾听干部群众内心的声音。对收集的问题线索实行“双交办”“提级督办”,做到“整改一个、规范一片”。有社区反映“报表重复填报”,相关部门立即推动数据共享;干部提出“会议时间冲突”,随即加强会议统筹,让基层诉求有回应、见实效。

监督合力不断凝聚。我市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与党纪学习教育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、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结合起来,纳入党政督查、纪检监察、巡察监督、干部监督工作范畴,并与审计监督、统计督查等协同。

市教育局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,市第一小学精简会议、取消强制坐班,教师房美汝有了更多时间备课育人。

严的氛围倒逼作风转变,让基层减负从“纸面规定”变为“日常习惯”。
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基层减负没有完成时。实践证明,只有力戒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;只有始终聚焦群众需求,减负成果才能得到民心检验。随着长效机制不断完善,更多基层干部将甩开膀子、迈开步子,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书写实干答卷,让“减负”与“增效”在为民造福中同频共振。

附件下载>>

相关链接>>